63.清明
将假期时间往前推了一天,是因工作上的安排无法很好地调整,只能提前。尽管并不影响原有的计划安排,只是担心大家都聪明的同样把假期提前,造成出城的交通变得异常拥堵。好在当我出发时查看导航,发现整体路况通畅无拥堵,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驱车行走在路上,车流量较大较为密集,一路上除去部分高速车道占用造成限速80km/h稍显缓慢外,整体还算顺畅,这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到家后休整一晚,第二天早早起来梳洗,准备去拜山扫墓,收拾好物什等待人齐便一起出发。我依旧选择跟车在最后。像是按照辈份的排序那般,几位兄长在前,最小的我在后面一路跟随。
今天天气尚好,有太阳,气温有些热。途中经过一片田野让我想起上小学时学校曾组织全校师生在这里春游野炊和做游戏。那时候春游并不像现在的小学生研学春游去动物园或是户外野餐,而是由各班老师自行组织自己的学生,分配好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自行商量分配任务,带齐野炊所需的一切用品。所有的一切全都要靠自己动手解决,老师只负责指导。如今这片田野仍旧如同当年那样,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在这野炊时炊烟袅袅忙忙碌碌的热闹景况。许多年过去,那些旧时记忆涌上心头仍旧令人动容。
时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所经之处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植物竞相开出了艳丽的花。这两年里浩浩也曾一起参与过拜山扫墓,他告诉我这一路所经之处他已有些许模糊印象,知道自己曾走过。大哥打趣说再来多二十次之后,他则只在山脚下远远的看着,不会再像这般爬山折腾了。我笑笑,并不言语。而事实是或许二十年后,我们这一辈面对如此爬上爬下是真的有心无力了。
有些地方有较为宽敞的路,有拖拉机行走的车辙,经过一片竹林时到处可以看到已经冒出地面的竹笋,有些竹笋已经长出约有五十厘米高,有些则刚刚破土而出,冒出一个小小的尖。这和去年完全不同。去年同样在这一片竹林里,想要挖一两颗竹笋拌菜调味,几乎找不到。哪怕有幸发现一两颗,也只是个头小小的。拜完山后我们用带来的工具挖了一些,只挑那些刚破土的,或者仅长出十多厘米高的竹笋,这些笋相对而言口感会更鲜脆更好吃些,用来和鸡肉一起蒸或是和酸菜一起拌炒,口味也相当棒。这是这里比较常见的两种食用方式。
编织袋装了两半袋,用锄头把手当作扁担一路踉踉跄跄挑出至路边。沉甸甸的新鲜竹笋压得肩膀生疼,加上山路下坡,右脚膝盖不断地发抖。我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没有像这般挑着重担走路了,缺乏锻炼之后肩膀能承受的重量早已不如当年帮忙干农活时,上百来斤的担子挑上肩膀都可以稳稳当当的健步如飞般毫无压力。或许是因为出汗的缘故,这一路还有许多的蚊子在眼前不停围绕,令人烦躁。一口气坚持到底把这将近百斤重的鲜笋挑到马路边上,搬上车尾箱后终于如释重负,松了口气。这不禁让我在想,那时候的父母面对繁重的农活是怎么熬过来的?太不容易了。
拜完祠堂后,我带着浩浩去看了看旧屋。旧屋的屋顶已经长出了一棵叫不上名称的植物,伸展着长长的枝丫。除去稍显破败些外,和去年相比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半掩着的门,还有屋檐下摆放着不知是谁人养的蜜蜂。门前的院子又下沉的一点。客厅后面的夹角位搭建起来曾用来养猪的圈栏已经倒塌。其他的房间从外面看似乎只是稍显破败,看不见里面是否已经塌陷。这是我从小到大伴随我成长的地方。
小时候看门口那座山,总觉得它很高离得也很远,现在看来它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山头;小时候看自己的家,总觉得很大很宽敞,现在看来它却不过是几个小小的房间组成在一起,甚至屋檐还有些矮;小时候总觉从村这头走到村那头要走好久,晚上都不敢独自打着手电去邻居家看电视,现在看来村两头的距离不过是一两分的距离,转个身就可以到达;小时候总以为世界很大,离开家就会迷路再也回不来爸爸妈妈身边,现在却觉得世界很小,即使再怎么任性离家却如终还是想待在他们身边……为什么长大了之后,一切不如小时候美好温暖了呢?我始终不明白。
浩浩对他眼前看到的一切充满好奇和疑问。好奇我住过的旧屋里面是怎么样的,疑问这些那些都是怎么做成的等等,许多的问题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急切地想要获知答案。他爬上旧屋的楼梯,探头探脑往里面看。又或是推开半掩的门走进去。我连忙阻止他,告诉他这些旧屋已多年无人居住也没有进行过任何修缮,已经成为了危房,只能远观而不能靠近。我让他站好,给他拍下一张与旧屋的合照,然后带着他离开。
我们没有过多停留,忙完后就匆忙离开。天色有些暗沉,像要下雨的样子。路过那口鱼塘时也没有靠近停下来看看。还有很多关于这个村庄的一切都没有停下来细细感受。匆忙离开时我曾想也许下一次会有更多的时间,能在旧屋前坐坐歇歇脚,如同小时候坐在门前庭院里,在发黄的灯光下喝喝茶那般闲适。或是回忆,或是畅想,又或者只是感受。
晚上在大哥家吃饭,接着第三天早上离开家回到广州。